當前位置:首頁 > 海曲微評 > 微評

海曲微評丨以包容之光點亮“星星”的天空

來源:日照新聞網(wǎng) 發(fā)布時間:2025-04-03 11:29:17

當崔曉老師將煮雞蛋分解為18個步驟時,她拆解的不僅是生活技能,更是孤獨癥群體與社會之間的認知壁壘。這不禁引發(fā)我們的思考:當煮雞蛋需要拆解教學時,我們該以怎樣的社會支持系統(tǒng)承接這些“來自星星的孩子”?

圖片

特教工作者的價值,在于將晦澀的行為干預理論轉(zhuǎn)化為可操作的教學體系。崔曉團隊打造的模擬廚房、超市等教學場景,構建起從課堂到社會的“緩沖帶”。從80平方米到1100平方米的空間擴容,從單個學生到80余名學生的集體課程,數(shù)字背后是特教工作者的專業(yè)堅守。這種教育創(chuàng)新證明:孤獨癥兒童并非不能掌握生活技能,關鍵在于找到認知世界的專屬路徑。當特教老師用一個月時間教會孩子說“吃”字,這種看似低效的堅持,實則是用專業(yè)力量重塑生命可能性的文明刻度。

圖片

崔曉個人的力量仍然是薄弱的,還需要整個社會的包容與接納。消除認知偏見是構建包容性社會的必修課。社會對孤獨癥群體的誤解,往往形成比病癥本身更堅固的壁壘。有人將刻板行為視作危險信號,有人將社交障礙等同于智力缺陷,這些認知偏差正在制造無形的社會排斥。打破這種認知壁壘,需要媒體持續(xù)傳播科學知識,需要學校開展融合教育實踐,更需要公眾以平常心接納差異。正如崔曉團隊用模擬廚房、超市等場景培養(yǎng)孩子生活技能,社會也應搭建更多“過渡空間”,讓孤獨癥群體在真實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每個“煮雞蛋18步”的教學案例,都是對社會包容度的現(xiàn)實拷問。從特教機構到公共空間,從認知啟蒙到制度保障,構建孤獨癥友好型社會需要完成從慈悲到權利、從救助到共生的觀念躍遷。

圖片

在世界孤獨癥關注日,我們不僅要致敬崔曉們的堅守,更要思考如何讓包容成為社會基因。當每個地鐵站設置孤獨癥友好標識,當更多企業(yè)開放藝術治療崗位,當融合教育成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,那些"來自星星的孩子"終將在溫暖的人間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。這既是對生命多樣性的尊重,更是文明社會應有的溫度。

日照報業(yè)全媒體記者:楊輝

編輯:王曉菡
編審 :孫立梅
責編:劉佳秀
一区二区三区激情,日韩无码专区免费视频,国产91不卡高清,色爱综合精品一区